官网欢迎访问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招生咨询
招生咨询招生咨询

18123857581



行业资讯About Us

咨询热线

18123857581

行业资讯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数亿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摆脱贫困的?

宏大叙事并不冰冷,它的背后是无数可以触摸的个体命运。


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减少到2019年末的551万,再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的脱贫攻坚战,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向着美好生活的更进一步。



短短几十年,数亿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摆脱贫困的?全球仍有数以亿计的人口仍在贫困的漩涡中挣扎,中国可以为世界贡献哪些经验?未来,我们的扶贫事业该如何继续?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雷明教授撰写的《中国扶贫》一书,以详尽的数据案例,追溯中国扶贫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剖析扶贫的机制、政策体系和能力建设,并提出中国扶贫的实现路径与有效的政策建议。



01



扶贫经验总结:7种方式,几亿人受益

 


1、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2013 年习总书记于湘西考察时:“扶贫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的粗放扶贫模式,精确识别最为贫困、最需要帮助的个人以及家庭,通过针对性的帮扶政策从根本上消除致贫因素,以达到使其彻底脱贫的目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新型脱贫方式。这与我国以往通过评定贫困村、县来认定贫困程度识别方法和集中连片拨发资金的扶贫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事业的先进导向,是需要长期坚持并持续发扬的,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我国的脱贫事业上,也为我国政府工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

 

2、 开放扶贫

 

开放式扶贫是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性、广泛性、参与性为原则,通过调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省内省外两种力量、体制内体制外两种要素参与脱贫攻坚,构建一个扶贫主体开放、扶贫领域开放、扶贫资源开放、扶贫方式开放的适应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形态,覆盖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等扶贫开放的各个领域。开放扶贫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扶贫资源的开放性,强调引入并整合新型的扶贫开发资源和投入要素;二是扶贫参与人员的多元化,即扶贫并非单一依赖政府资金;三是强调扶贫地区需进行整合联动,基于整个地区的发展来助力精准扶贫;四是扶贫手段的广泛性。

 

3、绿色扶贫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的脱贫原则,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由此,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生态平衡为主线的绿色扶贫成为了当今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方式。

 

绿色扶贫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象的积极反应。贫困群众通过甄选适合本土生长与发展的作物以及产业,进行与环境相协调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的同时,也为自身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径。

 

4、可持续扶贫

 

在我国现有贫困人口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返贫人口。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返贫率通常维持在20%以上,部分年份甚至达到60%以上。从区域看,西部地区是返贫高发地区,返贫率通常在20%以上,个别省份甚至高达50%以上。

 

返贫人口大多十分脆弱,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返贫人口的“可行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升,没有做到真脱贫。这与前期扶贫工作中追求短期效益、贫困户参与度不足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

 

可持续扶贫理念将脱贫攻坚视为一种协助贫困人口进行自我能力建设、自我成长的过程。该模式主张扶贫应是地域特色支柱产业链形成、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和谐可持续的综合体。可持续扶贫的核心要义一方面是指在现阶段扶贫开发的基础上,不破坏或损毁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是指扶贫应由表及里,从个人自身能力建设出发,拒绝返贫。

 

5、共享扶贫

 

党的五中全会首次对共享发展的理念加以阐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这一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我国的扶贫工作开始真正地聚焦于“以人为本”,切实考虑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受益者。共享扶贫的终极意义在于使困难群众在脱贫建设中树立主体意识即主人翁意识,在脱贫的过程中实现人人出力、人人享有,并切实提高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从思想文化层面发掘自身建设能力。

 

6、协调扶贫

 

协调是立足长远、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协调理念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协调式扶贫着眼于统筹东、中、西三个地域,城乡两元结构协调发展,一方面强调在脱贫攻坚征程中重视固本困难地区的同时,兼顾发达地区的困难区域,做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另一方面,“协调”理念主导下的扶贫工作应该在帮助农村困难群众走出贫困现状的同时,将城市贫困人口——诸如农民工、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群体纳入脱贫的体系之中,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脱贫致富。总的来说,我们国家要达成的小康社会不是局部的、单方面的小康,而是包括城镇和农村,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领域的全面的小康。应始终注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尊重差异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效率贡献,追求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有效互补。

 

7、创新扶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不止一次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扶贫经验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色产业是每一个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每一个地区打造自身经济资源优势的核心纽带。以特色经济产业为引导,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带领地区贫困群众共同致富。第二,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就要以政府领导为动员主体,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

 

第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热衷于公益和扶贫工作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政府扶贫应当与社会扶贫相结合,推动社区参与。第四,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做好群众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在落实各项教育政策的前提下打造创新型教育产业,通过加强贫困人口的教育培训来提升其素质,激发其创新意识,以文化和知识为引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第五,在党中央新的精准扶贫战略引导下,地区政府还要做好生产发展工作,以帮助贫困群众改变生活状态、打造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为导向发展特色经济产业。




02



对未来扶贫事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 明确指导思想,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扶贫工作,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扶贫工作要坚持党和政府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战略方针,加大政策倾斜,凝聚全社会之力,攻克贫困难关。

 

坚持脱贫攻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扶贫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建立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联动机制,共享政策红利。

 

建立健全制度扶贫和法制扶贫,规范扶贫程序,监管扶贫资金,减少贪污腐败,使扶贫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提高扶贫工作效率,维护社会公平。

 

完善精准识别机制,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现针对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同时,建立明确的贫困退出机制和制度,避免扶贫资源浪费,保证扶贫工作的精准性。

 

2、打破行政体制固化,实现跨省连片治理

 

高效合理的政府机构设置和行政体制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政府“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赋予省级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同样,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也要注重体制改革,加强部门间合作,或设立合署办公,多领域、全方位推动贫困地区脱贫。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行政区域的异省分布导致区块分割,使得扶贫资源相对分散,体制僵化问题较为突出。片区内各省间要通过建立协商机制、统一工作目标、加强合作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完善经办流程、统筹建设项目等措施,减少跨省治理在具体执行中的阻力,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

 

3、促进产业培育,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是脱贫主体,其内生动力没有调动起来,就会出现“一扶就脱贫,不扶又返贫”的被动状态,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困人口脱贫,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激发贫困人口积极性、主动性的,可持续的长效减贫机制,其核心是可持续的增收机制。立足于农村的产业培育,才是支撑这一机制长效运转的有效动力。

 

首先,应依托当地特色优势资源,建立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建立起以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工业化和社会化为特征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再者,应促进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拓展农业多维发展渠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提高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和提炼农村文化内核与生态文明,推动旅游业、餐饮业的发展,助力农民尤其是贫困人口创收,培育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还要开展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产品生产与创新,为涉农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贫困地区脱贫,根本目标在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完善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是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大部分贫困人口的衣食住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对于少数深度贫困地区,通水、通路、通网仍是人民热切期盼而悬而未决的问题,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建设刻不容缓。同时,贫困地区公共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应加大资金投入,首先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再通过政策宣传、人才引进等方式逐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再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衔接社会救助和扶贫开发,保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与发展,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

 


5、 推动广泛参与

 

继续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事业单位帮扶、军队帮扶和党员结对帮扶等党政机关主导的帮扶项目,同时,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新参与机制,统筹安排社会扶贫资源,发挥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和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让社会力量参与资金、人才、技术、产业等多方面投入,加强各界的协作交流,减轻中央财政负担,拓展扶贫带宽,将其作为传统扶贫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

 

6、 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更加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相关决策。通过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安排,明确脱贫责任;开展针对性培训,提升工作能力;严明工作纪律,完善监督机制等措施,确保扶贫工作在组织层面的实效性。各级干部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要自觉发挥真干实干、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改善民生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奋斗。

 

未来,中国扶贫工作需要根据国情不断改革体制机制,在总结以往脱贫攻坚经验的同时创新扶贫理论与战略,针对不同形式的贫困制定、实施相应政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减贫开发事业。改革不停顿,扶贫不松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雷明,现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英国爱丁堡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研究方向包括诱导决策和机制设计、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减贫、绿色核算与绿色管理、效率评价的非参数方法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以及重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新型城镇化与减贫发展》《旌德调查—关于安徽省旌德县多元扶贫的调查报告》《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之路—基于云南昭通地区调查研究》《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与生态建设》等多部专著。


发布时间:2020-08-08 点击量:142 次

复制添加微信号:18123857581  了解更多学校招生情况


网站首页 教学项目 课程中心 新闻中心 教授研究 学员专题 网上报名 联系我们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学校地址: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深圳大学城北大校区
通用网址:www.pkuszceo.com

招生热线:18123857581 罗老师
咨询QQ :472689581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扫一扫加QQ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扫一扫加微信

Copyright © 2018-202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高层管理教育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09888号-1